校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固化教育思想大讨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1.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不断强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稳定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育人特色,主动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密切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培植新兴学科专业,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完善专业建设首席教授负责制,加大专业综合改革力度。全面实施好本科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四个专题规划。
2.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坚持育人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每四年开展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适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学校基本制度,定期通报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聘期内不为本科生上课的,不再续聘教授职务。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师职务和岗位评聘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面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设立教学型岗位。完善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进一步加大绩效分配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力度。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日常运行。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坚持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新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咨询与评估等工作,完善教学能力与质量评价办法。加强和完善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定期研讨教学问题。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和新入职年轻教师助教制度,开展“狮山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实施“狮山名师培育计划”、“狮山名师讲坛计划”,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授、专家来校授课,加大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学术交流与合作、访问的选派力度。鼓励和支持新教师、留学归来教师开设新课,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发展结合科研成果开设新课,强化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和学习制度。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降低专业总学时和必修课比例,完善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坚持科教融合,强化学术育人和实践育人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好“本科教学工程”。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完善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张之洞”班等两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改革试点工作;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跨学科应用复合型人才;依托学校承担的国家和湖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与地方、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扩大校内转专业比例,试行按类别招生培养,深化“七校”联合办学,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推进校际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积极探索“2+2”、“3+1”、“3+1+1”等多种合作培养形式。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实施领导力培养计划。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完善学生学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办好“共同空间”,组织开展多形式、有特色、常态化的师生交流活动,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5.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按照“增加课程总量、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的总体目标,统筹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建设规划,促进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有效衔接,以文史哲艺素质教育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文理贯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的课程体系,完善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力争2015年课程总量达2500门左右。充分发挥学校优质科研资源和优秀校友资源优势,建设好创新创业“双百案例课”。建设课程中心,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善校园网络支撑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建设国家、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10门、建设国家、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0-40门。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避免内容重复、脱节。以规划教材建设为基础,重点建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程教材,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推进优秀外文原版教材选用,提高新版优秀教材选用率。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学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资源,加快建设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课程。
6.推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推进小班授课,促进师生课内外交流与研讨。加大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力度,在检验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情况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减少客观性试题多、主观性试题少的闭卷考试,增加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口试、上机考核、实验操作等考核形式比例,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完善网络学习平台,将课堂学习与网络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7.强化实践育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经费逐年增长。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其中人文、经管类本科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不少于26周,农学、理工类本科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不少于30周。实施“百门精品实践课程”建设计划,建设一批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践教材。完善实验技术岗位职责,优化实验教学队伍,配齐配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人员,提高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提升实验与实践教学水平。统筹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施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135”工程(即建设10个示范基地、30个重点基地、总体建设50个教育部农业部联合挂牌基地)。“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4-6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增2-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水平,促进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相对固定、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质量。
8.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设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研究。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攻读博士学位、社会考察等工作力度。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创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启动专项计划,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学院设立大学生党总支,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加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9.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创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园、工业园和大学科技园等,建设一批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完善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SRF、“神农杯”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力度,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10.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优良办学传统,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弘扬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加强校史馆、标本馆、图书馆等场馆建设,加强特色资源建设;进一步做好狮子山讲坛、高雅艺术进校园、经典诵读、金秋雅韵等特色品牌活动。
1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完善学术规范,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新教师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及时严肃处理。
12.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制度。严格质量标准,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与预警机制,加强学习进程与学习质量监控分析。加强自我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定期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积极参与专业认证、评估,适时开展新专业评估,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参与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坚持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期中教学检查等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监控机制,完善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和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岗位聘任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
13.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院主体作用,推进二级管理和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教学组织的责、权、利,突出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院院长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健全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推进学分制,实行按学分收费,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实现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教务、学工“五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与信息员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学习创新、高效服务的教学管理队伍。
Copyright ?2015 华中农业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设计:HIFA-设计系 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