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荟萃
李崇光:聚焦方法创新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新春伊始,以“创新方法 提升质量”为主题的四年一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我校蓬勃开展。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是深入落实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一流”,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一流” 的战略目标,引导师生更新观念,统一思想,谋划“十三五”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推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发展

1.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对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模式。从1999年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至今,高等学校无论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校均规模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年毛入学率才2.7%2002年达到15%2014年达到34.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余万人,我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的今天,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正在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避免数量急剧增加而出现质量下滑,近些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方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4%2011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再次就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全面论述;2012年,“高教质量30条”颁布和“2011计划”的实施,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也表明高等教育从大向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以上可以看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当前,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其中一个关键因子就是教育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是当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过程中的现实紧迫需求。              

2.积极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对质量提出的新挑战。

高等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大幅提升。但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诸多新挑战,特别是改变了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尤其是对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例如,在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从平面变化到立体,而过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教材和课堂,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过去从教师、从教材、从课堂渠道才能获取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从单一变为多样化,学生学习的环境也从封闭变为更加开放。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已经不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的。当前风靡全球的“MOOC”、“翻转课堂”便是信息革命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推进的新变革。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绩斐然。大部分高校在现有数字化共享资源建设基础上,加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件资源建设、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和教与学课程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了教务管理系统和课程中心等不同形式的教学系统平台。2012年,中国大学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首批上线120门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截止目前,1700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实现共享。在信息化驱动下,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等在线学习平台相继建立,极大提高了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和拓宽了学生学习路径。

欧美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搭建各类网络信息环境下便于教师教的平台和学生学的平台。深受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欢迎的“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平台系统(Modular Object-orienter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设计、管理、实施、评价教学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有175个国家的高校使用(李华,2012)。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EDUCASUE,2000年开始, 每年针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大议题进行调查研究, 并通过发布系列研究报告对年度十大战略议题进行阐述(刘永贵,2008,极大推进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方面,美国建立了CourseraUdacityedXMOOC’s机构。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吸引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柏克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网上课程建设。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吴恩达教授和达芙妮?科勒联合创建的Coursera教育平台,它与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提供任何人可学习的免费在线课程。Coursera2013年进驻中国,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在线中文课程。

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应对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创新、师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法创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当前,教育教学方法已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今年开展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年”和以“创新方法提升质量”为主题的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恰逢其时,是学校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从以上可以得知,无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还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大家所关注的是“质量”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将质量问题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三大指导思想之一。

美国教育委员会(ECS)主席费兰克·纽曼在1985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和美国人的觉醒》中这样表达他的观点:“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对其目的和质量质疑的阶段。” 1984年美国成立“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提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质量的问题,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陈小尘,2010)。上世纪70-80年代,高等教育质量是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在经历质量提升的过程。国家副总理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必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著名教育家钟秉林教授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谈到,必须将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发展轨道上,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优势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主题年促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1.四年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坚持四年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引领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1997年教学思想大讨论确立了用现代生物科技提升传统农学学科专业指导思想;2001年大讨论提出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办学理念;2005年大讨论提出了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的发展观;2007年大讨论提出科教融合,学术育人办学思路;2011年大讨论提出了“实践·创新·融合·提升”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广泛共识,在引领全校师生思想,推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1997年确立的 用现代生物科技提升传统农学学科专业思想有效促进了农学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果获得了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一年一个教学改革主题年,集中解决一个突出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一流本科1351”计划,按照“启动、深化、完善、固化”思路,每年设立一个主题教学改革年,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一个突出的教育教学问题,以推进全校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绩。

实施“实践教学年”,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2011年,按照“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思路,学校启动实施了实践教学年和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135工程”,推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秩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管理,营造实践教学氛围,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实施“课程建设年”,推动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我校课程数量不足,课程结构不优,部分课程质量不高的问题,2012年学校启动了课程建设年,按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多途径增加课程总量,尤其是增加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同时,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主体,启动课程中心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以项目为驱动,启动“双百案例课”和“百门精品实践课”建设,全面提高课程质量。

实施“专业改革建设年”,开展专业内涵建设。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2013年,按照“调整、优化、提高”总体思路,学校启动实施了专业改革建设年,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以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优化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了校级专业质量标准;以新专业为重点,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以专业核心技能竞赛为抓手,强化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施“深化师生交流年”,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2014年,学校启动实施了“深化师生交流年”,充分利用课堂、课外、实践、网络等渠道,全面深化师生交流,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推进师生交流,学校共打造了“共同空间”“问学斋”“达人书院”等17个师生交流平台。

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年”,全面加强课堂教学质量建设。2015年,学校启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年”,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方法、新模式,系统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全力应对信息化对本科教育教学带来的挑战。

   在实施“一流本科1351计划”过程中,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制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观念方面:教育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在创建研究型大学过程中,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面临挑战,教育思想观念还不完全适应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科学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

二是投入方面:包括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但与兄弟院校相比,依然有增长的空间;教师对教学投入不够,“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波动大,自主学习动力不足,时间精力投入不够。

三是方法方面:面对信息化挑战,教育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育思想大讨论聚焦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按照“立德树人,提高质量”总体要求,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将紧紧围绕“方法创新,提升质量”主题,全面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创新、师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法创新”等综合改革。

1.营造和形成支持教学的教学文化。

努力营造和形成领导投入教学、制度保障教学、投入优先教学、政策激励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教学的教学文化。一是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牢固确立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推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二是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引导全校师生和管理者研究探索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三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教育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以教学为中心的激励机制建立,对教学及教学管理上取得重大成效的单位和支持教学工作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开展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对学院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四是大力宣传教学,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校内各种媒体,报道教学动态,提供教学信息服务,交流教与学的经验体会,反映师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宣传教学工作的典型和成果,促进人人重视教学、关心支持教学,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2.研究探索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面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三变”挑战(三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从平面变化到立体,人才培养的手段从单一变化到多样,学生学习的环境从封闭变化到开放),引导广大师生要深入理解人才培养的真正内涵,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真实需求,深入探索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一是要有学生为本的教育情怀。学生始终是我们办学的主体,要坚持和凝练“办好大学以教师为本”“大学教育以学生为本”等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学工作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位置。

二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手段的多元化,学生学习环境的开放化实际情况,结合新媒体平台,探索并试行网络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打破原有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中心的窠臼,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的新式课堂,从而带动从“要我上课”到“我要上课”的驱动机制转换,激发师生教育教学实践的热情和创造力,培育新型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关系。

三是利用各种资源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研究如何充分挖掘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精品资源,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点和多元化发展需求,全方位服务人才培养工作。如何依托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资源,建立层次分明、渠道多元的教育教学发展平台发挥平台集群组合效应,优化并调整以往教育教学特色工作“单一、分散、刻板”的各自为政格局,形成“交叉、整合、活泼”的立体化、集群化、高效化的特色品牌联通互动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师生,特别是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

3.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针对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单一和僵化问题,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要探索新形势下具有华农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探讨如何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彰显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如何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教材体系,如何将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等等。也包括怎样深入推进张之洞班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计划、“硕彦计划”“硕果计划”改革,怎样充分利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实施契机,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深入认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

第二,探索尝试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广大教师要科教融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探索尝试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

第三,探索尝试“慕课”“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尝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第四,推进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广大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课程中心平台,加强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学生网络学习空间。

5.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创新。

第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提高以探究和反思为基本特征的学习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化学习。鼓励学生结合新媒体平台,推进网络课堂学习、慕课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营造形成“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驱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

第三,引导学生加强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由被动参与师生交流互动转变到主动参与师生交流互动,利用课堂、课外、网络、实践等渠道加大与教师的交流互动。

6.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师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探讨教师对教学的贡献值,加大教学考核的权重,建立教学、科研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如何将奖惩性考评与发展性考评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探索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培养模式和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潜力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多样的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

(李崇光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

思想荟萃

Copyright  ?2015  华中农业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设计:HIFA-设计系    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