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图书馆日前发布了我校2014年阅读报告,以年借阅318本书籍的数量成为“阅读达人”的他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一天最多读3本书,一年可整理4—5本读书笔记,他就是文法学院2011级的阳山东。
令人惊讶的是,一年读了318本书的“书霸”,不是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霸”,不是在社团中如鱼得水的“社团达人”,没有所谓“高大上”的学术成就。
不做学生工作,不打游戏,阳山东的大学时光基本上都“泡”在图书馆里,这样看似单调枯燥的生活,对他来说却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任何一种方式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也是自己喜欢的。”阳山东说。大学前三年,几乎每天他都是伴着图书馆闭馆音乐结束一天的生活。渐渐地,在他潜移默化下,室友也开始和他一同去图书馆借书,加入“泡馆”行列。
除了读书就是读书,阳山东却不是书呆子。平日他也喜欢刷微博,看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言论,思考社会问题。他写随笔,只言片语,小篇幅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做文字、数字游戏,听京剧,无论是腔调还是唱词,他都讲得头头是道。他只是把别的休闲时间用在读书上。
凭着广博的知识,阳山东找到了和专业对口的工作——策划文案。有了读书时的整理资料,这些策划也是信手拈来。实习期,他会每天抽出时间阅读,他认为,大学是我们拥有的最后能集中看书的最好、最后的时光。把握时间,充实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阳山东出生于湖南农村一个平凡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只有小学文化,家里还有一个姐姐。阳山东小学三年级时,自己一个人看姐姐的语文课本,从此便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六年级前,他就把初中历史课本老版、新版全部读完了,发现自己很感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小学的课本阅读,到现在的博览群书,读书已成为了阳山东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外的又一本能活动。“我很闲,很无聊,然后就会去看书,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了。”
到了大学,阳山东在图书馆找到了宝藏。品老庄,读晚清民国人物传记,看国外哲学著作……他享受着图书馆的馈赠。读鲁迅文集,便是了解中国文学史,对比胡适传记和胡适文集,看不同人笔下的鲁迅。就这样,一层层挖掘一个人、一段时期、一个时代,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阅读与思考。广泛涉猎的阳山东也经常读报纸。他最喜欢看一些权威评论家的评论,“思想的灵魂是评论,从评论中可得到很多参考消息。”他讲到。读小说则是放松休闲的方式。阳山东不仅读余秋雨,对韩寒等青年作家的书也有所涉及。他认为一些畅销书都存在其值得挖掘的地方,读这样的书,不仅增加了趣味性、知识性,也开拓了新视野。
谈到外国文学,阳山东有自己的见解。尽管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大家经典他都看,但外国文学经过翻译,感觉就失去了原本的韵味。相比文学著作,他偏爱德国哲学。康德、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都是他的阅读对象。听说德国人的包里都装着一本《老子》,阳山东深受触动。在他看来,纵使德国先后发动了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人民带来了伤害,但在战后短期内迅速崛起,这应该与德国发达的哲学密不可分。追根溯源,或许和老庄大有渊源。阳山东说,自己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但不主张过度神圣的追捧传统。
阳山东平时喜欢读文史类书籍,尤爱中国古典文学。早在初中,他已把四大名著读完,上大学又逐渐读了《老子》《庄子》《论语》等儒家经典。像《老子》《庄子》,都反反复复读过,作为枕边书。阳山东还提到,中国现在整个社会价值观,其实与传统古典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现代社会的“孝”与儒家文化中的“孝道”不谋而合。除了这些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外,阳山东还喜欢唱几句京剧。“在家里,中央11台是我经常看的频道。”阳山东说。虽然不是专业票友,但对京剧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时不时也会来两段。平时在网上看到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言论,阳山东表示不会特别的愤怒,自己会坚守住内心的平静。
大学四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跟所有本科毕业生一样,静静的读了大学,看了四年书,在大四开始的时候找到工作,后来赶毕业论文。不知不觉,大学四年就这么过去。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活动,可能他就是众多毕业生中的极其普通的一人。阳山东表示,要敢于做普通人,这是最值得提倡的。对于“平凡人”,他有自己的见解,“我不一定会为社会造多大的福,但起码不会为社会造祸。”同时,他表示很享受现在的生活。阳山东不会因为一本书写的好,就去看电影,只会因为电影拍的好去看书,相较于现在的新媒体,他更偏爱传统纸媒。在没有金钱、没有冗杂琐事的情况下,他觉得最好的消遣娱乐就是看书。虽然活的类似于“清道夫”,又有些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一样的坚守,但这种生活也很惬意。
其实,在大二时,阳山东就已因借阅量最多,被图书馆老师关注过、表扬过。当时他对这些阅读报告统计没有太多了解,于是他通过搜索发现,武大个人阅读量最多一年可达600多本,我校的前三名搁在武大,都在十名开外。这个数据触动了他。阳山东开始关注一些高校的读书报告,参加读书活动,走遍了武汉七校的图书馆。“我们学校的读书氛围与其他高校相比,还是有差距。”阳山东说,“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后劲和希望。”
谈到怎样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书,阳山东笑言,大学期间没有读几本看不懂的书实在有点亏。说到印象最深的《红楼梦》即使很难懂,可他仍然能坚持读完,并且查阅了几乎所有研究红学的书籍。在选书方面,他有诀窍:看作者,看出版社,看书的厚度。200—300多页的书是阳山东选择的理想书籍,这样厚度适中的书,才不会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心生畏惧。
当别人要求阳山东推荐几本书,他表示不会刻意列书单,只是基于自己的感受提出小建议。“读书是自己的事,我只能说一下个人在读书方面的观点,重要的还是他们的选择。”阳山东说。他提倡读书要独立,可以交流,但看书时最好是一个人。
大四的阳山东忙于找工作,有一次在招聘会上,某个南昌公司面试官和他聊起了南昌,他滔滔不绝的谈起南昌的历史、文化,他的博学广闻顿时得到面试官的赏识,最终拿到该公司的聘书。阳山东说,如果你去某个地方游玩,但对于该地的历史文化一无所知,那么收获也会是甚少的。假使你没有去过某地,但已深入了解了当地风俗人情,那才是你所拥有的真材实学。“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阳山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