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资源学》:将课堂搬到教室之外
 

   426日下午3点,植科院药用植物教研室胡学博教授将《药用植物资源学》的课堂搬到教室之外,从办公室到实验室再到讨论室,三个地点,让学生们从教室走出来,体验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方法。为同学们讲述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传统中草药。

充满药香味的办公室

   一进胡老师的办公室,扑鼻而来的是一股药香味,书桌上堆着厚厚的资料和一架超大屏幕的电脑,茶几上随意放着几根自己栽种的灵芝,墙壁上还挂有一幅人体解剖图。话不多说,胡教授直奔主题:“今天我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讨论一下中草药的问题。”平和的语调配上简单的手势,胡教授从中药资源,中外对中医的认知和如何发展中草药做了全面详细的介绍。

   从几千年前的神农尝百草的《本草经》至今,经过岁月沉淀,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中药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并不像水稻小麦那样的大田作物已经进行大规模种植,目前的草药资源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胡学博说到:“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科学,西医能够用明确的作用位点、作用机理为依据,以一种化学物质来治疗疾病,而中医却是用一套金木水火土形而上的东西来解释人类疾病,用一碗多种草药混合而成的汤药来治病救人,这难免让人心生怀疑。”事实上,很多植物中含有的某些物质确实对于治疗某种疾病具有特效,比如灵芝当中的灵芝酸。胡学博的实验室研究的就是用分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手段,弄清植物中哪些物质真正起作用,并结合基因工程来合成该物质,这样不仅解决了中草药稀缺的问题,同时也有一定的说服力。胡教授顺手拿起桌上的红豆杉标本,向同学们普及其中含有的紫杉醇确实有治疗癌症的功效。

充满化学味的实验室

   不同于有着淡淡药香味的办公室,实验室里充满着化学试剂的味道。“老师,为什么这里有三道门?”一个同学一进门就对一个装有三道门的小房间表示疑惑。胡教授哈哈一笑,有些得意地说道:“一般的实验室都没有哦!这是一个研究动物细胞的小实验室,因为我们要提取从细胞中活性物质,作为药物筛选的基础,由于这项工作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隔了三道门。”

   跟随胡教授的脚步,同学们一路参观了药用植物研究室。老师指着分离台说:“我们就是在这里完成分离植物体各成分的工作的,每种植物里含有很多化学成分,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比如板蓝根,我们要将其抗病毒成分提取出来,去掉没用的成分。”胡教授一路耐心细致的解说使得同学们对于药物研究流程有了大概的认识。

充满家常味的讨论室

   了解完药物研究流程后,胡学博将同学们领到实验室隔壁的讨论室里。讨论室不大,但是整洁明亮。胡教授招呼同学们随意坐下后,自己便毫不拘束的面对大家坐到了桌子上。在这里,胡教授便像拉家常似的说起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从武汉到杭州,再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胡学博教授在求学这条道路上走了很久很久,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让他感受最深的还是中美学生的差异。“在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听话,懂规矩,所以中国的学生是很好的执行者,他们能够将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得很好,老师说的每一个步骤都能很好地完成,但这不是一个科研者,一个做科研的人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怎么能老师说一步,动一步呢?那么你永远都在执行老师的想法,你永远不会进步,不会取得成就。在美国,老师布置一个大的课题,同学们确定具体研究方向、找资料、做实验、写论文,没有一个步骤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胡学博教授鼓励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之外多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文图|植科院通讯员:张巧玲 钟诗怡)

典型案例

Copyright  ?2015  华中农业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设计:HIFA-设计系    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