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科院通讯员祁婧 金安江)你想知道绿色超级稻的前世今生吗?你想弄清楚细小微生物如何神奇修复受污染的农田吗?你想探究传说中的”大牛”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吗?这一切,都可在生科院教授科研案例中找到答案。
生科院一直以来致力于将学院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近日,生科院面向教授群体征集科研案例,得到教授们的广泛支持。他们表示这个活动有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将科研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向学生系统展示自己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讲述科研心路历程,教给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敬业、诚信、思考和坚持。
记者了解到,虽然只是3000字的案例,但每个科研故事都有关怀、有温度,背后都有一群可爱的老师和学生。张启发院士以“水稻生殖隔离研究的探索之路”为题,讲述了课题组从1991年开始进行籼粳稻杂种不育和杂种优势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籼粳分化与杂种育性、籼粳不育的细胞遗传学基础、S5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生殖隔离的演化遗传和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张启发在案例中说,历时20多年,道路艰难曲折,但我们有一个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鼓励本科生从大二下学期起走进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环境,开展必要的探索,这对研究生阶段的成才大有裨益。
何予卿教授在“利用分子技术培育绿色超级杂交水稻”的案例中写道:从事此项工作10多年了,深感育种工作的艰辛、艰难;很多同行无数次提醒、关照我,希望我放弃该工作,仅做一点遗传学理论研究,我依然还在坚持,就是要将本人所学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还要培养一批有志于为水稻分子育种的人才,把最新遗传学成果应用于育种实践。
赵开弘教授在“光合生物捕光传能的机理、结构与分子设计研究”案例中说,科研的成功在于坚持,生命力在于创新。坚持,要求你不屈不挠,针对一个科学难题系统深入研究下去;创新,要求你敢想敢干、胆大心细,思想上不拘束,行动上讲速度,必须是第一。
陈雯莉教授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案例中说,要注重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不能只在实验室开展研究,也不能只在实验室检验研究成果,要将科研推至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应用中继续解决的问题和限制因素,这样才能真正研发出适应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工艺和成果。
生科院负责人介绍,科研案例课是学校“双百案例课”的一种。“双百案例课”包括科研案例课和创业案例课,是学校为充分发挥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和优秀校友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我校教师科研经历和优秀校友的创业经历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以及创新创业兴趣,于2012年开始启动建设的课程项目。生科院还有王石平、邢永忠、林拥军、孙明、何进、李友国、吴昌银、何璟、杨在清、周竹青、张吉斌、严顺平、赖志兵、曾志雄、李一博等教授提交了科研案例,涉及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植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生科院将对这些案例汇编成册,作为学院教师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并逐步推出科研案例课程,通过教授们的面对面讲述,让学生直观了解研究内容,启迪科研思维,树立良好科研态度,提高科研素养。
Copyright ?2015 华中农业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设计:HIFA-设计系 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